老撾語屬東亞(漢藏)語系的一種語言,實際上就是泰語的一種方言。老撾文和泰文在外觀上十分相似,兩種語言在口語上基本能互相溝通。老撾文是在梵文和巴利文的基礎上逐漸演變而來的。泰國、越南和柬埔寨的泰族,緬甸的撣族,中國的傣族也通老撾語。
語言介紹
元音分長短兩類,共29個,其中有12個單元音,12個復合元音,5個特殊元音。輔音分高、中、低3組:①高輔音16個;②中輔音14個;③低輔音19個,共49個。輔音韻尾有-k、-t、-p、-嬜、-n、-m、-j、-u。有6個聲調。重疊詞和量詞相當豐富。以詞序和虛詞作為表達語法意義的基本手段;句子中主語在謂語之前,賓語和補語在謂語動詞之后,名詞的修飾語在名詞之后,數詞、量詞和名詞組合時,順序為名詞、數詞、量詞,但數詞“一”置于量詞之后。基本詞匯以單音節詞居多,在佛教傳入之后,吸收了大量巴利語、梵語和孟-高棉語借詞,主要用于宗教和貴族生活方面。來源于巴利語、梵語的借詞,多數屬多音節詞,仍保留其母語的構詞規律。老撾語有兩種不同形體的拼音文字:一種較古老的稱為“多坦”意(為“經文”),其形體和拼寫均似舊傣仂文,現在僅見于寺廟的貝葉經,或在佛學院中使用;另一種稱為“多老”意(為“老文”),它的形體和拼寫都近似當代泰文。兩者都來源于孟-高棉文字母的改革體,是當今老撾官方通用文字。
語言分布
根據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官方統計,老撾有49個民族,分為四大民族群體。根據各民族的語言特點,老撾語言可分為6大語族,即:
老—泰語族,是老撾最大的語族,操這種語族的民族有老(Lao)、傣(Leu)、普安(Phuan)以及普泰(Phuthay〔)包括黑泰(Thaydam)、紅泰(Thaydeng)、白泰(Thaykhao)〕等,主要分布在湄公河及其支流流域。
孟—高棉語族,僅次于老—泰語族居第二位。說這種語族的民族主要定居在老撾北部高原地區,東部長山山脈,另有一部分分布于西部平原地區與老—泰語族民族雜居,在老撾被稱為老聽族。列入本語族的語言在北部有:甘木(Kammu)語或稱為佧木(Khamu)語、比(Bith)語、拉默(Lameth)語、山島(Sandao)語、蓬(Phong)語,多艾(Doy)語、興門(Singmoun)語、徘(Phay)語、鄉(Xeng)語等。中部和南部有:馬貢(Makong)語、達里(Tali)語、嘎當(Katang)語、綏(Suy)語、巴咼(Pako)語、嘎都(Katu)語、也(Nge)語、達良(Taliang)語、阿樂(A-Lak)語、拉維(Lavi)語、拉威(Lave)語、威(Ouy)語、景(Cheng)語、沙奔(Sapouan)語、拉芬(Laven)語、芽很(Ya-hen)語、葉(Ye)語、沙瑯(Salang)語、達威(Ta-oy)語和高棉(Khame)語等。
苗—瑤語族,說這種語族的民族有蒙族(Mong)即苗族〔包括花苗(Monglay)、白苗(Mongkhao)、黑苗(Mongdam)、紅苗(Mong-deng)〕、瑤(Yao)族、藍靛(Lenten)族等,主要分布在北部高山地區,還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蒙省以上的中部省份。
藏—緬語族,操這種語族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老撾北部與中、緬接壤的省份如:豐沙里,南塔,烏多姆賽等,包括伊咼語、普諾伊語、目色語、彝語等。
越—芒語族,包括芒語、沙瑯語、塔里(Tali)語等。
賀語族,只有賀族人說這種語言。賀族分布于豐沙里省,來自中國。在上述的六大語族中,老—泰語族在老撾人口中為數最多族群,俗稱老龍族,是老撾民族的主體族群。孟—高棉語族位居第二,俗稱老聽族,而苗—瑤語族則是老撾第三大民族群———老松族的語言。操越—芒語族和霍語族語言的民族占全國人口最少。
在這些民族中,老龍大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的文字,如老族文字、多坦文字(即經書文字)、傣族文字、黑泰與白泰文字等。老聽大民族中只有拉芬族有自己的文字,其特點與吉蔑文字相似。而老松族還沒有自己的文字,長期以來他們用漢字、老族文字或拉丁字母來記錄自己的語言。除了這些文字外,在老撾當今的國土上還曾出現過古吉蔑文字和古代孟文字,這些文字刻跡至今在萬象省塔臘村的石碑上還依稀可辨。古吉蔑文字除了石碑上有鐫刻之外,老撾古代學者還曾用來記載佛教經文。
公司簡介 公司資質 筆譯服務 口譯服務 視頻服務 桌面排版 本地化服務 合作企業 |
![]() 掃一掃關注
遼寧語橋公眾號 |
024-31407107
地址: 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塔灣街11號信悅匯F1座1711室
郵箱: 1stopchina@1stopasia.com
手機: 13624219395, 1560405255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