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益國際化、全球化的今天,翻譯對于我們越來越重要:不同國家的文學、電影、戲劇等作品需要相互譯介;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,車站、機嘗餐館和景區等地,也都掛上了標有外語的指示牌。而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公共場所,奇葩翻譯都普遍存在。如某城市火車站將開水翻譯為“Open Water”,有餐館將德國咸豬手翻譯為“Germany sexual Harassment”,諸如此類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譯還有很多,許多人怕是早已見怪不怪了。
翻譯一般分為直譯和意譯,由于不同語言文字之間很少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,通過綜觀句子甚至作品全貌,在把握其總體意思的前提下進行翻譯就顯得尤為必要。糟糕的翻譯,翻譯者的馬虎、敷衍要負主要責任。文章反映的問題,也主要源于譯者對戲劇整體意境缺乏足夠了解。如將《單刀會》譯為“Lord Guan Goes to the Feast”,雖然將劇名的字面意思表述清楚了,可是,對熟知背后典故的人來說,則意境全失、味同嚼蠟。當然,文章也舉了較為成功的案例,如取材自《水滸傳》的小劇場京劇《惜?姣》翻譯為“Death Do Us Part”,既有“至死不渝”的意思,又部分傳達出中文特有的意境。中國戲曲歷史悠久,無論是舞臺效果還是臺詞,都富有深刻的內涵與歷史厚重感,過分失真的翻譯不僅讓觀眾如墜云里霧里,還會損毀作品形象,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對外傳播。
熟悉翻譯對象是進行翻譯的必要前提,可是,在對戲劇內容有了充分把握之后,譯者未必就能勝任翻譯工作。這并非暗示譯者資質懸殊,而是意在說明,許多內容,特別是文字背后的文化內涵,是不可翻譯的。
舉個例子,金庸小說《笑傲江湖》中的有一人物名為“任我行”,部分英譯本將其譯為“Let me go”。按照方才直譯和意譯的區分,譯者沒有刻板地以約定俗成的拼音方式處理人名,而是在粗通文意、甚至是較精確捕捉原著人物“放浪不羈”的個性后才著手翻譯的。可是,顯而易見,翻譯者弄巧成拙了,他們不了解中國人的取名習慣,而究其根源,是因為譯者試圖完成單憑翻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:他希望自己的翻譯不僅在“形”上,而且在“神”上都完全還原作品。像屢遭詬病的京劇名段《四郎探母》的英譯名“The Forth Son Visited His Mother”,不見得就不妥,取名四郎,常常就因為被命名者是第四個孩子。若譯者貿然將其譯為“Si Lang”,那才真的古怪。其實,這里的情況,意譯與直譯都行不通,已不單純是翻譯問題。
這一事例足可提醒我們,在推介這些內涵豐富、歷史悠久的作品時,除了確保翻譯質量,還必須幫助觀眾事先做足功課。這并不困難,如在觀眾訂票時,免費為其提供詳盡的說明手冊(涵蓋必要的背景知識),或利用手機、郵箱為觀眾免費提供指南、臺詞解釋等方法都可采用。
外國觀眾在觀看傳統戲曲時,往往無所適從,在接觸到自身無法理解的文化現象時,只能求助于意義有限的翻譯。這說明,要取得較佳欣賞效果,絕不能抱著“看熱鬧”的心態;另一方面,國內劇院除了要進一步增大向外推介戲劇的數量外,在如何確保作品質量和傳播效果上也要多把把關。
公司簡介 公司資質 筆譯服務 口譯服務 視頻服務 桌面排版 本地化服務 合作企業 |
![]() 掃一掃關注
遼寧語橋公眾號 |
024-31407107
地址: 遼寧省沈陽市皇姑區塔灣街11號信悅匯F1座1711室
郵箱: 1stopchina@1stopasia.com
手機: 13624219395, 15604052559
|